English

世纪性的学术工程

1998-03-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长足发展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同时,人们也普遍感到某种不足。这就是以往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一般均写到清代,而且很少介绍我国内地的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对台港澳地区的文学更不涉及。因而在严格的意义上,这些文学史著作都难以称作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基本上仍只是汉文学史。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主体,得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有关专家的支持,在著名学者张炯、邓绍基、樊骏主持下编写的十卷本《中华文学通史》,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正填补了上述重大的学术空白,使我国文学史研究攀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华文学通史》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它的突出成就和特色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努力做到“三通”。即一,贯通古今,从远古文学(前文学)一直写到本世纪九十年代。二,贯通中华各民族,在中国版图内的古今各民族文学的成就,全都努力写到;三,贯通内地和台港澳地区,把属于中国领土内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发展的史实也尽量写到。

第二,多方填补空白。十卷本《中华文学通史》的可贵不仅在于填补了少数民族文学和台港澳地区文学这样的大空白,而且在于加强了对前文学(各族远古神话、传说、歌谣等)的研究、对北朝文学、五代十六国文学、辽金西夏文学、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中的鸳鸯蝴蝶派、武侠小说以及解放区、沦陷区文学的研究,等等。

第三,框架基本合理。文学史框架的合理不在于观点新颖,而在于贴切地反映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华文学通史》也顾及文学本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如对近现代文学,认为是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也即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也是从古代汉语为主体的旧文学向现代汉语为主体的新文学转换时期的文学;当代文学则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事实上存在的“一国两制”的文学。

第四,涵盖文体齐全。对民间文学、通俗文学中的各种文体,如民谣、寓言、故事以及唐以来的变文、话本、诸宫调和宝卷、弹词等说唱文学的发展都有详细的介绍,对近现代以来的儿童文学、电影文学、报告文学以及杂文等新兴的文体及其主要的作家作品,也都有评述。包括对历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及其代表性作家和著作的介绍和评述。

第五,资料相当翔实。书中注释规范而详尽,对作家生平的介绍,凡生卒年及籍贯、民族等,也都力求无误。一时难以确定或存在歧见的,也如实予以说明。

第六,评述比较允当。全书兼顾思想与艺术,坚持“以作家对人民的态度如何和在历史上是否有进步作用”作为重要的评价尺度,这并非不问作家作品的政治倾向,但对历代促进过文学发展,包括对文体发展、艺术形式与技巧发展作出贡献的作家与作品,都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哪怕政治上反动而对文学发展确有贡献的作家作品,也不抹煞其文学成就。

第七,规律探寻求实。全书把文学作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现象、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审美意识形态去加以考察,去阐明“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的文学发展规律,阐明文学的观念、内涵和形式、风格的历史流变,阐明文学历史发展中题材、主题、文体不断拓展与丰富的过程,也阐明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文学作品传播方法的历史变迁;同时,又重视了历代作家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重视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推动,重视作家主体在艺术创造中的重要性,重视各族人民在中华文学发展过程中共同作出的贡献,重视各国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

当然,作为一部巨著,十卷本《中华文学通史》仍有它的不足之处。首先是对各民族文学在历史过程中的彼此关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其次,全书布局尚非完全均衡,对某些作家作品的介绍存在篇幅过多或偏少的问题;再次,全书纵贯古今,执笔人数又多,在文风上便不够统一,有待于进一步的磨合。对台港澳作家作品的述介,仍有个别材料有出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